日期:2025-10-17 06:10:51
小学作文课上,老师让写 “我的梦想”。有个孩子写道:“我想当一只小鸟,每天在树上唱歌,还能飞到云里睡觉。” 老师却在评语里写道:“梦想要实际,不要写这种不切实际的话。”
这样的场景,在我们的教育里并不少见。我们总习惯用成年人的标准衡量孩子,用 “正确答案” 框定他们的想象,却忘了 —— 教育的第一步,本该是 “看见儿童”。正如朱永新所说,教育最大的弊病,就是 “看不见儿童”。当我们眼里只有分数、规矩和未来的 “成功”,就会忽略孩子当下的快乐,错失他们身上最珍贵的特质。
一、教育的起点:让儿童站在舞台中央直到上个世纪,儿童才真正被 “看见”。1989 年《儿童权利公约》通过,1991 年中国成为缔约国,这意味着人类终于承认:儿童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,而是拥有独立权利的个体。可即便如此,“看不见儿童” 的惯性依然存在 —— 家庭里,家长逼孩子报满补习班,说 “为了你好”;学校里,老师要求学生背标准答案,说 “这是考试重点”。
展开剩余80%我们常常忘了,儿童身上藏着人类最宝贵的品质,这些品质不该被打磨掉:
好奇好问的眼睛:孩子会追问 “为什么星星不会掉下来”“为什么蚂蚁要排队走”,这份对世界的探索欲,是创新的萌芽; 纯洁天真的心灵:他们会把捡到的流浪猫抱回家,会因为同桌没带橡皮而分享自己的,这份不加修饰的善意,是共情的基础; 无忧无虑的快乐:一根跳绳、一片落叶都能让他们玩一下午,这份对当下的热爱,是幸福的源头; 活泼好动的天性:他们喜欢跑跳、喜欢动手搭建、喜欢在草地上打滚,这份旺盛的生命力,是成长的动力; 不惧权威的勇气:他们会直接说 “老师,你这个说法不对”“妈妈,你不该撒谎”,这份直白的真诚,是正直的底色。真正的教育,该保护这些特质,而不是磨灭它们。就像那个 “花儿为什么会开” 的教学片段:孩子说 “花儿想看看太阳”“花儿想和小朋友比漂亮”,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答案,远比 “因为春天来了” 更有价值。课堂如此,家庭和社会亦如此 —— 让儿童站在舞台中央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要倾听他们的声音,尊重他们的想法,给他们试错的空间。
二、儿童幸福的根基:用生命教育拓展成长的维度“什么教育能让儿童幸福成长?” 朱永新的答案是 “生命教育”。疫情期间,我们更看清了这一点:当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健康、理解他人的付出、拥有面对困境的勇气,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幸福的人。生命教育不是单一的课程,而是要拓展生命的 “长宽高”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1. 守护自然生命,延长成长的 “长度”自然生命是一切的基础,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意识,再美好的未来都是空谈。去年日本渡轮沉船事件里,52 名小学生全部安全获救,原因很简单 —— 他们从小接受过系统的灾难自救教育:知道如何穿救生衣、如何保持冷静、如何听从指挥。
这正是我们需要补上的课。学校要教孩子安全常识:居家时远离火源电源,校园里不追逐打闹,马路上遵守交通规则;家庭要帮孩子养成健康习惯:不挑食、勤运动、规律作息,疫情期间学会戴口罩、勤洗手。保护好自然生命,就是给孩子的成长 “留足时间”,让他们有机会去经历、去探索、去实现梦想。
2. 培育社会生命,拓宽成长的 “宽度”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懂得与他人相处、与世界相融,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人生。疫情期间,我们看到太多温暖的瞬间:社区志愿者帮独居老人买菜,小朋友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疫区,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…… 这些都该成为教育的素材,让孩子明白:生命不是孤立的,帮助他人、关爱集体,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。
家庭里,要教孩子分享与尊重:把玩具分给弟弟妹妹,认真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;学校里,要教孩子合作与包容:小组活动时倾听同学的想法,不嘲笑成绩不好的伙伴;社会上,要带孩子感受善意:参与公益活动,给环卫工人送瓶水。当孩子学会理解他人、拥抱世界,他们的生命就会变得更宽广。
3. 滋养精神生命,提升成长的 “高度”人之所以为人,是因为有精神追求。阅读经典、学习榜样、拥有信仰,才能让生命拥有 “高度”,在面对困境时不迷茫、不退缩。李文亮医生坚持说出真相,张文宏医生用专业守护大家,这些人用行动告诉我们:什么是责任,什么是担当。
我们要带孩子读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,感受传统文化的智慧;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;还要带他们了解身边的榜样:社区里的老党员、学校里的好老师、工作中的好榜样。当孩子有了精神追求,他们就会明白:生命不只是活着,还要有价值、有意义。
三、未来的希望:与儿童共筑命运共同体蒙台梭利说:“我们的错误会落到儿童身上,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。” 儿童是未来世界的主人,我们如何对待他们,未来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。如果我们今天 “看不见” 儿童,忽略他们的需求,压抑他们的天性,未来的世界就会缺少创新与善意;如果我们今天守护儿童、培育他们的生命,未来的世界就会充满希望与温暖。
与儿童建立命运共同体,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要落实在每一件小事里:
家长少一点 “我是为你好” 的控制,多一点 “你想怎么做” 的倾听; 老师少一点 “必须这样答” 的要求,多一点 “你有什么想法” 的鼓励; 社会少一点 “儿童不懂事” 的轻视,多一点 “为儿童着想” 的设施 —— 比如公园里的儿童游乐区、公交车上的儿童座椅、图书馆里的儿童读物区。我们曾经也是儿童,儿童终将成为我们。每一个孩子的成长,都与我们的未来紧密相连。当我们真正 “看见” 儿童,用生命教育守护他们的成长,就是在为未来的世界播下美好的种子。
教育从来不是为了培养 “标准答案里的人”,而是为了培育 “有生命温度的人”。看见儿童的当下,守护他们的好奇与天真;做好生命教育,拓展他们的长宽高;与儿童共筑未来,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—— 这,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意义。
来源:取材网络
声明: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 方略研究院 观点和立场,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,请随时指正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后台留言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!
关注 方略研究院 | SquareStrategics Research Instiute ,纵览全球教育研究前沿动态,解码教育决策新智慧!
发布于:北京市国内十大股票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