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9-07 05:43:52
老王蹲在自家菜地边上,手指捻着刚摘下的草莓,果皮上还沾着露水。
他种的有机草莓今年卖到了三十五一斤,比隔壁村用化肥的贵了整整三倍。
这个价格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,那时候村里人还觉得他瞎折腾。
现在情况不一样了。
城里人开着车来地里现摘,老王不用出村就能把东西卖完。
他算过账,两亩草莓地刨去成本,净赚了八万多。
村里几个年轻人跟着学,去年都盖起了新房子。
农业局的技术员说这叫特色种植,老王觉得就是种点好东西卖贵点。
离老王村子二十里地的张家庄,老张头正在院子里晾红薯干。
他家的红薯加工坊开了三年,最初就两口锅,现在添了烘干机和真空包装机。
普通红薯卖八毛一斤,做成红薯干能卖十五块。
老张头儿子在网上开了店,最远卖到过新疆。
县里给发了块"农产品深加工示范户"的牌子,挂在加工坊门口特别显眼。
电商确实改变了不少事。李家庄的小芳去年大学毕业回村,用手机直播卖黄桃。她不像别的主播那样喊话,就安安静静地削桃子给大家看。直播间里有人说没见过长在树上的黄桃,她就把手机架在桃园里直播。半个月卖出去两千多箱,镇上的快递点专门为她延长了营业时间。
乡村旅游这事得看地方。刘家沟的老刘把自家院子改成了农家乐,本来想着能赚点外快,没想到周末来的城里人把院子挤得满满当当。他媳妇做的土鸡炖蘑菇成了招牌菜,有人专门开车两小时来吃。村里几户人家跟着开起了民宿,去年国庆节那几天,床位早早就订完了。
农机服务现在是门好生意。赵师傅花十二万买了台收割机,农忙时候一天能挣两千多。附近几个村的田他都包了,活多得干不完。县里搞了个农机合作社,二十多台机器联网调度,手机上就能接单。去年光跨区作业就跑了三个省,最远到了河南。
环保这行当在农村刚起步。周技术员在镇上开了家秸秆加工厂,把玉米秆压成饲料块。开始没人信这能赚钱,现在周边几个村的秸秆他都收,加工好的饲料卖到内蒙古。县环保局给补贴了十万块,说是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。
村里的小卖部变成了快递代收点。王婶除了卖油盐酱醋,现在每天要处理百来个包裹。取快递的人顺带买瓶水称点糖,生意比从前好做多了。她儿子在县里学汽修,说等学成了回村开个维修铺,现在村里电动车摩托车越来越多。
手艺人重新吃香了。吴老太太编了五十年竹筐,以前赶集卖二十块钱一个还嫌贵。现在有设计师找上门,把她的筐子拍照片放网上,改个名字叫"传统手作收纳篮",卖两百多还抢手。村里几个老人都把搁置多年的手艺捡了起来。
这些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,过去五年农村新业态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。财政部每年拨付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,去年达到了一千五百亿。这些钱变成了村里的水泥路、宽带网和冷链仓库。
专家们在电视上说这是产业融合,老乡们管这叫"土里刨金"。其实不管叫什么,能把日子过好才是正经。现在回村的年轻人多了,空置的老房子有人租了,连村委会的公告栏上都贴满了招工信息。隔壁村的老会计说得实在:钱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,得有人弯下腰去捡。
国内十大股票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