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0-22 05:17:06
35岁曾是职场的“分水岭”,一道无形的门坎拦住了无数经验丰富的求职者。就在这一天——2025年10月14日,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:2026年度国考,一般岗位报考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至38岁,应届硕博研究生放宽至43岁。一纸公告,悄然推倒了那堵立了多年的“年龄高墙”。
这并非一次孤立的政策松动。它紧随2025年1月起实施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而来,标志着我国劳动力政策正从“年轻优先”转向“经验为本”。当公务员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至63岁,若招录仍卡在35岁,无异于入口与出口严重错配。此次调整,正是对人口结构巨变的系统性回应。
中国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。2024年,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2%,总数超3.1亿,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缓慢下降。与此同时,城镇劳动者平均年龄早已超过38岁。可现实却是,大量35岁以上人群在求职市场遭遇冷遇——面试机会减少、晋升通道收窄、再就业难度陡增。这种“年龄歧视”与人口现实严重脱节,构成典型的结构性矛盾。
国考作为就业市场的风向标,其政策调整具有强烈示范意义。政府率先打破年龄壁垒,释放的信号清晰而坚定:经验、成熟与稳定性,同样是人力资源的核心价值。尤其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,基层治理、公共服务、应急响应等岗位,更需要具备社会阅历和复杂问题处理能力的中坚力量,而非仅凭体力与学习速度取胜的年轻群体。
有人担忧,放宽年龄是否会挤压年轻人机会?实则不然。3.81万个招录名额背后,是持续向应届生和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倾斜的定向政策。年龄放宽并非零和博弈,而是扩容增量——让更多因家庭、创业、深造等原因暂离职场的优秀人才重返公共体系,提升整体治理效能。
更深层看,这是一场由人口趋势倒逼的制度重构。当人均寿命突破79岁,当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.2年,社会必须重新定义“职业生命周期”。延迟退休不只是养老金的计算问题,更是就业观念、人才评价与组织文化的全面更新。
公务员招录破冰,但真正的考验在民间。多少企业仍在招聘启事中明示“35岁以下”?多少中年劳动者仍在为转型焦虑?政策引领已至,社会观念的转轨才刚刚开始。
打破年龄偏见,不是施舍,而是自救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不该在人们最富智慧与经验的年华,将他们推向边缘。
国内十大股票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